亚星_湖南亚星高新技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_www.yaxin868.com

湖南不产钢材的历史翻篇,从制造第一根钢丝绳开始丨百年薪火传 湘企红色路

2021-09-17

来源: 原创 浏览量:9287
  7月下旬的一个雷雨天,记者沿着湘潭大道南下,在绿树成荫的华菱湘钢钢城大道两旁,还可见当年苏联风格的红色建筑。进入生产区再前行几百米,饱经岁月洗涤的两座水泥色老厂房朴实而素雅地伫立着,继续往前,则是一栋四层高的白色老厂房。60多年前,湖南出品的第一根钢丝绳、第一卷线材盘条,相继在这里诞生,结束了湖南不产钢材产品的历史。

  退休老职工唐炳如、余扬斌今年已经80多岁高龄,早早如约而至。当记者问起半个世纪之前投身钢铁报国并为之奋斗一生的光辉岁月,两位老人打开了话匣子,兴奋地回述着湘钢生产建设的激情岁月,慷慨激昂而且记忆犹新,时不时互相提示补充,直到达成共识。听着老人的对话,记者眼前像放电影一样,被带入了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”建设年代。

百年薪火传 湘企红色路

  “三皇、五帝、十八罗汉”
  红色基因孕育钢铁工业雏形
  钢铁是工业的骨骼,是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的基础原材料之一,是一个国家强盛的标志?!耙桓隽甘?,一个钢铁,有了这两样东西就什么都好办了?!泵蠖飨恢挂淮蔚乇泶锕飧龉鄣?。而1949年,全国的钢铁产量只有15.8万吨,平均下来,还不够给每个中国家庭打一把菜刀,用“白纸一张”来形容当时的薄弱基础毫不夸张,更勿谈供应其他领域。发展钢铁工业,实现钢铁产量过亿吨,曾经是全国人民的愿望,也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的愿望。

  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,作为苏联援助中国建设的156个工业项目,鞍钢、武钢、包钢三家国家级的大型钢铁厂得以修复和建设,鞍钢成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,一度向全国各地的钢铁厂输送了大批援建人才。

百年薪火传 湘企红色路

  1957年8月4日,冶金工业部在《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总结与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安排(草案)》中,正式提出钢铁工业建设“三大、五中、十八小”的战略布局,打破了苏联发展钢铁企业的模式束缚?!叭蟆?,即鞍钢和武钢、包钢三大钢铁基地;“五中”则是五个有发展前途,可以建设成50万吨-100万吨钢规模的中型钢厂,其中包括湘钢;“十八小”是指规划在18个省、市、自治区建设18家年产钢10万吨-50万吨的小型钢铁厂,其中包括涟钢。新的方案上报到党中央和国务院后,陈云同志幽默地说:“三皇、五帝、十八罗汉好,符合中国国情?!泵蠖疽哺咝硕哪亟玻骸澳忝怯辛耸寺藓?,好嘛!”这一方案公布后,受到了全国人民的欢迎,也奠定了我国当今钢铁工业的雏形。

百年薪火传 湘企红色路

  据参加过多部湘钢厂志编纂工作的余扬斌回忆,1956年5月,冶金工业部就曾派人到湖南踏勘厂址,几经比较后,选址湘潭市郊雷公塘一带。1957年12月30日,国务院批准湖南钢铁厂(华菱湘钢的前身)设计任务书和厂址,规定了年产60万吨钢的企业规模和产品大纲。由此,冶金部等国家有关部门,鞍钢、武钢等所在的兄弟省及湖南省内的各路援建大军数千人,奔向雷公塘这片荒芜之地。

  1958年7月25日,阎志遵、郭之泉、谢挺扬等湘钢筹备组成员到长沙,向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等汇报建设方案、生产规模和产品大纲、组织机构等情况。周小舟同志指出:湖南钢铁厂建设具有战略意义,可以结束湖南“手无寸铁”的历史。

百年薪火传 湘企红色路

  打破传统“倒着建”
  世界钢铁建设史上的奇迹

  不同寻常的是,湘钢的建设打破了钢铁行业的常规路径,反向而行之。两位老人告诉记者,因为国家已经确定先把原在鞍钢建的线材厂、钢丝绳厂迁到湖南,并要求尽快建成投产,填补国家对短线产品的急需,所以,湘钢建厂呈现出“快点建”“倒着建”两大特色,先建能够直接出产品的后道工序,也就是金属制品厂和线材厂,后建炼铁和炼钢工序,创造了世界钢铁建设史上的奇迹。

百年薪火传 湘企红色路

  “我来的时候,雷公塘一带尚有不少坟墓,杂草丛生,荒郊秃岭,周边散落着零星的低矮民居?!闭馐?962年余扬斌从合肥工业大学毕业后来到湘钢时的印象。在此前,为了确保兴建与投产进度,湘钢党委号召党员带头,按照“先治坡、后治窝”生产建设优先方针,攻险克难,披荆斩棘,第一次党委会的召开地点甚至是在芦苇棚里,条件之艰苦可见一斑。
  南方雨天多,土路泥泞,工人们穿着雨鞋和雨衣拼命奋斗,推独轮车、挑扁担、背箩筐……肩膀都挑肿了?!扒狼缣?、战雨天,毛风细雨当好天”是对当时施工场景的生动写照。
  从鞍钢调来支援湘钢建设的大批骨干人员及其家属,许多临时挤住在湘江岸边二码头的仓库里,每天坐船过江参与建设。北方人不适应南方气候炎热,加上水土不服、饮食不习惯,孩子们病倒的不少。有的家属跟员工说“跟领导反映反映,还是回鞍山吧”,员工不答应:“咱们是来支援毛主席家乡建设的,哪能当逃兵呢!”

  “党委的号召,坚决执行!广大建设者使命在肩,只争朝夕,不言苦和累?!崩系吃碧票缯庋蚬输煜嫒诿郊钦叽锪四谴艘恢碌男拍詈图崾氐某跣?。

百年薪火传 湘企红色路

  由于组织精密,数千人实行空中、地面和地下立体交叉、平行作业,建设工程进展极快。短短五个月时间,金属制品厂率先施工完成,包括钢丝、钢绳两车间。据组织钢丝绳厂生产试制的王承泽的记录,他们一家三口住在不足十平方米的宿舍,在钢丝绳车间南端围几间房子当办公室,因为是土路,走路上下班常备雨鞋。
  金属制品厂以生产钢丝绳为主,还有镀锌钢丝、针布钢丝、铁丝、织网等。初期遇到的最大困难,是拉不出成品钢丝。刚建成的热处理炉原来设计要烧煤气,而湘钢的焦炉还没建成,只能采用烧煤炭的土办法加热,炉况不稳。
  在煤气供应吃力等外界条件的局限下,1958年11月,金属制品厂钢绳车间使用鞍钢来的盘条作为原料拉出钢丝,捻制成第一根钢丝绳。这根钢丝绳由六股绞成,每股19根钢丝,绳的中心为一根浸油的麻绳,直径18.5毫米,长度500米。当时全厂职工兴高采烈,这是毛主席家乡的钢铁厂筹建以来生产出的第一个产品。
  1959年3月,金属制品厂全线建成投入生产,钢丝绳主要用于服务矿山?!按邮潞蠡赝防纯?,这很可能是冶金部在全国的一个重大的布局,当时东北、华东都有了,湖南这里建成投产后就能辐射中南地区?!碧票绶治?。进入上世纪60-70年代,湘钢金属制品厂享誉全国,与鞍钢灵山钢丝绳厂、上海上钢二厂齐名,创造了历史性辉煌。1965年,冶金部从湘钢调派人员援建遵义八七厂?!拔业笔痹谙娓种醒胧匝槭夜ぷ?,为支援国家三线建设,当时中央试验室也调了一些人过去贵州支援八七厂,促进了全国钢丝绳产业的发展?!庇嘌锉笏?,青出于蓝而胜于蓝,如今,八七厂(现贵绳集团)已发展成为行业龙头企业。

  金属制品厂至今还在运营生产,作为湘钢全资子公司的湖南湘钢金属材料科技有限公司,生产规模位居全国行业前列。

百年薪火传 湘企红色路

  土洋结合“柳暗花明”
  全国盘重最大的线材“亮了”
  在湘钢第一座线材厂旁边的草地上,伫立着一台水泥色的粗轧机,依然光泽饱满,标牌上记载“前苏联列宁格勒黑色冶金设计院设计,前民主德国马格德堡重型机械厂制造,1959年12月29日投入生产”。据湘钢高线厂有关人员介绍,它作为线材生产主要设备一直使用至2020年底,如今作为历史老物件,构成湘钢的一道风景。
  “当时这个轧机还是蛮先进的,世界上总共仅有四套。德国、苏联共来了九名专家至湘钢指导设备的安装调试,设计年产45万吨生产能力,当时在全国属于很高的,很了不起?!庇嘌锉蠼樯?,线材厂250m/m线材工程历时一年零三个月竣工,制定试轧方案中,湘钢和苏联孔型专家经过了长时间的讨论,最终认为轧制6.5毫米线材把握比较大。
  “嗓子不好,再好的戏也唱不出来?!毕卟脑?,导卫(一种在型钢轧制过程中,安装在轧辊孔型前后帮助轧件按既定的方向和状态准确地、稳定地进入和导出轧辊孔型的装置)是关键的工艺设备。1984年进厂的陈定乾听老师傅讲,导卫问题是试轧阶段的另一大难点。虽然苏联式导卫板已经订货,但是1959年底赶不到,其他导卫又不能用。
  投产条件不足,也要想尽办法创造条件?;蕹У墓と税此樟耐贾浇型练庸?,满足了试轧的要求。之后,通过持续改进,将笨重的导板盒改成导管,不仅成本大幅降低,而且操作与更换方便,这一改进还被推广应用到了国内许多家线材厂。
  12月29日上午9点半,这台粗轧机轧出了油光闪亮的第一盘线材。参加过试轧的张明九师傅说:“第一根线材是拉出来的,因为很多条件不具备?!惫愦笾肮た炻砑颖?,调试轧机,1960年1月,这条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的生产线正式投入生产。冶金工业部、湖南省委发来了祝捷电报。
  湘钢线材的投产对全国意义重大。唐炳如介绍:“当时,湘钢的线材产品在全国盘重最大,达到340公斤,颇受欢迎,在广西、广东、云南、贵州、四川一带都很有名气?!?/span>
  1966年邢台发生地震,国家要求湘钢紧急提供5000吨线材支援抗震救灾。湘钢党委带领干部日夜倒班赶工,为刚刚下线的盘条手工打捆,双臂被高温烤得通红。
  开启技术改造大幕
  铸就湖南制造行业名片
  在湘钢人看来,不炼铁产钢的阶段,尚不能称为真正的钢铁企业。1970年7月1日,炼钢1号平炉竣工投产出钢。随着炼铁、炼钢等生产系统步入正轨,湘钢才成为名副其实的钢铁联合企业。
  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向三湘大地,湘钢由计划经济时期的生产型向自负盈亏的生产经营型转变。时任湘潭钢铁厂厂长的唐炳如回忆,作为全国冶金系统“七五”重点项目,湘钢“五同步”技术改造工程日夜奋战。打通内部各工序生产能力不配套的瓶颈制约,充分释放生产能力,这也拉开了公司后续一系列重点技改工程的序幕。由此,湘钢的钢产量登上年产70万吨钢综合能力的新台阶。期间,科技创新也始终与湘钢的发展如影随形,大批技术先进、经济效益显著的科技成果不断涌现。
  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,湘钢的金属制品产量占全国八分之一,国内首创开发的电铲用钢丝绳荣获国家银质奖,并且出口到美国,线材出口一度居于全国钢厂首位。1996年,我国钢产量突破1亿吨大关,跃居世界第一位,在数量、品种、质量上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。

  几代人的坚守和努力之下,时至今日,在红色基因中孕育成长的钢铁之子,历经沧桑变迁,湘钢始终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,接力奋斗,线材、棒材、板材三大主业产品享誉海内外,铸就湖南制造行业名片。

百年薪火传 湘企红色路

微信客服二维码

扫一扫加好友咨询